2025-08-09 08:35:14 | 人围观 | 评论:
初中《三峡》教学设计
文言文教学,要始终贯彻读读背背、疏通文意、积累字词、体会感情的原则。笔者以《三峡》(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教学中的落实策略。
教学目标:
1. 1、反复诵读课文,疏通大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
2.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深入品味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3. 3、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培养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
教学重点:
1. 1、朗读、翻译、背诵课文;
2. 2、展开想象,加深对文言文的感悟,理解、积累文言词语;
3. 3、培养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操。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想:
1、自读——理解——翻译——背诵——积累;
2、诗、画、文交互——品味语言——体味意境——积淀情感。
教学过程:
1、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齐背已经学过的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问:诗歌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这是哪里的风光?
学生思考后回答,并引出《三峡》。
二、听课文录音,了解课文内容
同学们能找出课文中与诗歌《早发白帝城》描写的相对应的内容吗?
课文第二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与诗歌的“朝辞白帝彩云间”相对应,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
四、离开课本,根据同学所绘四幅图画,回想并说出课文相应的语句
同桌一组,看黑板上的四幅图画,试着忆读课文。交换进行。
三、教师口头翻译(速度稍慢),学生再次跟译,纠正自己的误解,落实句意
翻译已经不存在问题的同学,则听老师的译句,回译成课文原句。
在三峡的七百里地界中,江流两岸都是连绵不断的大山,连一点儿缺断的地方也没有;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住天光日影,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就被阻绝了。有时皇帝有令必须急速传达,就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即可到达江陵,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多里地,一日之内就到,即使是骑上快马驾起风来,也没有这样快。
而春、冬两季的“时候,那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打着回旋的清波,倒映在水中的山影,都十分壮观。江岸的极大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从高崖上垂挂下来,飞流冲荡在岩崖之间。江水清清,树木苍郁,山势险峻,百草丰茂,真是情趣无限。
而每到雨后初晴或秋霜始降的早晨,三峡中又别有一番景象。树林和山涧现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又爬上高崖的猿猴在放声长叫,声音连续不断,甚是凄凉,空荡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也不消失。所以当地打鱼的人的歌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师生共同总结(填空的方式)
本文精要地描述了三峡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之情,激发了自己的情操。
1、学生答后总结归纳:(不强调统一,语意相近即可。)
本文精要地描述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欣赏、赞叹之情,激发了自己关注自然,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
2、追问:如何理解“精要”呢?
进一步明确:
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写;
抓住不同的季节,动、静结合的写;
凝聚自己深厚的感情写。
五、背诵课文
同桌互相抽查。
六、作业
1、查阅资料,了解郦道元、《水经注》、《水经》。(请学生先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完成作业前将作业以电子形式呈现。)
教师反思
在改写过程中,我注意到要确保文章的逻辑连贯性和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同时,在改写过程中要保持与用户的一致风格,并注意格式的正确使用。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