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范文,优秀且免费的范文站
你的位置: 首页 > 策划书范本

《空气》幼儿园大班教案(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空气》)

2025-08-10 21:03:33 | 人围观 | 评论:

《好玩的空气》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形、无味的基本物质。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触摸,初步感受空气流动形成风,理解空气与人及其它生物的关系。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1. 材料准备:
  2. 小动物玩具(狐狸、鹿)。
  3. 打火机、香肠、蜡烛。
  4. 5个烧杯,分别装上水和冰水。
  5. 风车图片。
  6. 环境准备:
  7. 房间窗户打开,为活动提供自然空气。

活动过程:

  1. 深呼吸引入:
  2. 师幼一起深呼吸,感受房间的寒冷。
  3. 用小手轻轻摸教室地面,用小鼻子闻教室中的气味(若有味则说明有空气污染)。

  4. 观察感知:

  5. 每位幼儿扮演不同角色(狐狸、鹿医等),分享各自的角色形象和对周围环境的感受。
  6. 师幼共同描述每个角色的特点。

  7. 用小手摸一摸:

  8. 各位幼儿用小手轻轻摸自己的鼻子,感受它的柔软。
  9. 用小手指碰一下教室地面,感受其触感。

  10. 吹气球实验:

  11. 师幼一起吹风机,让小朋友快速吹气球(需注意温度问题)。
  12. 孩子们在旁边观察,记录不同颜色的风声。
  13. 师幼引导幼儿分享他们的发现和对风吹动树叶的声音的理解。

  14. 讨论与总结:

  15. 教师用普通话讲解空气的特点、吹风机的使用方法及声音产生原因。
  16. 孩子们讨论活动中的发现,思考空气与人及其它生物的关系。

活动反思:

  • 成功之处: 活动设计清晰,材料准备充分,涵盖了感知、观察和互动三个环节,孩子们积极参与,收获颇多。
  • 需要改进的地方: 可能在个别环节操作不够安全,如吹风机温度过高等。未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空气的基本特性,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希望未来能进一步完善活动方案,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有趣中学习知识!

《空气》幼儿园大班教案共有13篇,涵盖了多个不同的主题和教学目标。以下是对这些教案的分门别类及总结:

1. 《小手到课堂》教案

  •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是知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技能目标是发展积极探索和观察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 活动设计:通过纸巾、手帕的实验和安全教育,让幼儿理解空气的特点。

2. 《探究风的来源》教案

  •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是了解空气中的成分;技能目标是发展积极探索和观察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培养探究精神。
  • 活动设计:通过吹气、纸巾湿与干燥实验,让幼儿探讨风的来源。

3. 《水的污染》教案

  •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是了解水中的污染;技能目标是发展积极探索和观察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培养环保意识。
  • 活动设计:通过吹气、水槽里的实验,让幼儿理解水的污染危害。

4. 《认识空气》教案

  •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是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技能目标是发展积极探索和观察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培养环保意识。
  • 活动设计:通过纸巾、手帕的实验,让幼儿理解空气的特性。

5. 《小手到课堂》教案

  •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是知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技能目标是发展积极探索和观察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 活动设计:通过纸巾、手帕的实验和安全教育,让幼儿理解空气的特点。

6. 《小手到课堂》教案

  •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是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技能目标是发展积极探索和观察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培养环保意识。
  • 活动设计:通过纸巾、手帕的实验和安全教育,让幼儿理解空气的特点。

7. 《水污染》教案

  •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是了解水中的污染;技能目标是发展积极探索和观察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培养环保意识。
  • 活动设计:通过吹气、纸巾湿与干燥实验,让幼儿探讨水的污染。

8. 《小手到课堂》教案

  •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是知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技能目标是发展积极探索和观察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培养环保意识。
  • 活动设计:通过纸巾、手帕的实验和安全教育,让幼儿理解空气的特点。

9. 《小手到课堂》教案

  •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是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技能目标是发展积极探索和观察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培养环保意识。
  • 活动设计:通过纸巾、手帕的实验和安全教育,让幼儿理解空气的特点。

10. 《小手到课堂》教案

  •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是知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技能目标是发展积极探索和观察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培养环保意识。
  • 活动设计:通过纸巾、手帕的实验和安全教育,让幼儿理解空气的特点。

11. 《小手到课堂》教案

  •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是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技能目标是发展积极探索和观察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培养环保意识。
  • 活动设计:通过纸巾、手帕的实验和安全教育,让幼儿理解空气的特点。

12. 《小手到课堂》教案

  •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是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技能目标是发展积极探索和观察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培养环保意识。
  • 活动设计:通过纸巾、手帕的实验和安全教育,让幼儿理解空气的特点。

13. 《小手到课堂》教案

  • 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是知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技能目标是发展积极探索和观察的能力;情感目标是培养环保意识。
  • 活动设计:通过纸巾、手帕的实验和安全教育,让幼儿理解空气的特点。

总结

这些教案都围绕“空气”这一主题展开,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结合实验和安全教育,帮助幼儿理解和保护环境。每个教案都有不同的主题和活动设计,但它们共同的目标都是通过互动和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并教会他们如何观察、探究和保护周围环境。

教案设计:《空气》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
  2. 知道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抓不着,却无处不在。
  3. 能力目标:
  4. 通过不同材料的实验感受空气的存在。
  5. 情感目标:
  6.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探索兴趣。

活动重点

  • 向幼儿展示: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抓不着的物体。

活动难点

  • 在操作中发现空气存在于周围环境中。

活动准备

  1. 风吹起来的气球(可提前制作)。
  2. 塑料袋、吸盘、包装纸等材料,每人一个。
  3. 气球、塑料袋、吸盘备用。

活动流程

一、导入部分

1. 引入 - 教师问:“小朋友,你们见过吹 bubble 吗?它的颜色是什么?” - 带出吹气球的现象,引导幼儿观察空气排出的过程。 - 展示吹气球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吹气球会有颜色?

2. 激发好奇心 - 提问:“我们今天要来学习一个东西,它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你知道它叫什么呢?”(空气) - 鼓励幼儿用身体去触碰、闻一闻,感受它们。


二、体验部分

1. 感受纸袋 - 提问:“今天我们要用一些东西来帮助我们感受到空气。” - 出示塑料袋和包装纸,引导幼儿尝试“摸摸手”。 - 带出吹气球的现象,引导幼儿观察,提问:“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袋子?”(不让空气从里面出来)。

2. 感受吸盘 - 展示吸盘并问:“为什么吸盘能被吸在纸袋上?” - 提问:“当我们用吸盘去吸纸袋,为什么它会留在那里?这与什么呢有关?”(空气) - 引导幼儿用鼻子吹气,观察吸盘的移动,引发思考:为什么会吸附?

3. 感受包装纸 - 提出问题:“如果快速奔跑,包装纸会变成什么样?” - 展示跑动时的包装纸状态,并引导幼儿猜测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 带出吹气球的视频,提问:当空气排出后,包装纸会不会被风吹得飞走了?为什么?

4. 感受气球 - 教师操作吹气球,提出问题:“吹气球时看到颜色变化,这是因为什么呢?” - 提问:“我们是如何理解‘看不见’的呢?”(无法直接观察到) - 展示吹气球的过程中,引导幼儿思考: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


三、探索部分

1. 玩游戏 - 拼接小动作场景:站在角落,用手抓住塑料袋口;跑动时,用吸盘吸附纸袋。 - 带出气球,引导幼儿猜测它们在哪儿。 - 说一说自己能抓住什么(包装纸)。

2. 容易操作的活动 - 让幼儿选择材料:塑料袋、包装纸、吸盘,尝试感受空气的存在。 - 展示气球,引导他们猜测它里面是什么。 - 提问:“这是什么样的`物体?”(看不见的)


四、总结

1. 回顾 -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和空气有了一起的奇妙经历。你有什么发现?

2. 激励分享 - 鼓励幼儿自由表达,表扬积极参与的同学。 - 例如:“我想到了什么?是吗?”(如:“我看到纸袋在跑动”)


活动反思

  1. 重点突出:
  2. 引导幼儿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空气的存在方式。
  3. 难点突破:
  4. 合理引导,逐步深入探索。
  5. 活动效果:
  6. 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了空气的看不见性和无处不在的特点。
  7. 情感培养:
  8. 通过猜谜和分享,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份教案旨在通过丰富的材料和互动环节,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索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三、幼儿讨论

师:我们生活在空气当中,如果我们离开了空气会怎么样呢?
师:我们一起闭紧小嘴巴,捏住小鼻子,试一试有什么感觉,当你坚持不住的的时候就把小手拿下来。
师:为什么会有难受的感觉呢?因为空气不能进入到我们身体里了,我们不能呼吸了,所以会觉得很难受。如果时间长了,人就会慢慢死去的。你说空气对我们的作用重要吗?(非常重要)

四、结束活动

“刚才小朋友在教室里用感受到了空气的存在,那让我们去户外呼吸新鲜的空气吧”

《空气》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20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特性,知道空气无处不在。
2.感知空气压力的存在。
3.培养动手、动脑的习惯。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5.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1.白纸若干张;泡泡液每组一盆,圆形纸筒每人一个,擦手用的毛巾人手一个;欢快的音乐。
2.有吹泡泡游戏经验。

活动过程:

一、魔术表演
魔术过程中,采用几种用手掌拿纸的方式。

谁愿意和我一起来表演魔术?
每人一张白纸进行魔术表演。

二、为什么不掉

1.集体讨论。


手掌上的纸为什么不掉?
2.小结。


当我们带着我们手掌上的纸运动起来的时候周围的空气宝宝也跟着运动了起来,它们使劲的把纸按在了我们的手掌上,所以纸就会牢牢地贴附在手掌上了!

三、好玩的泡泡

1.接泡泡。


一起用白纸接泡泡。
2.说一说。


①泡泡里面有什么?
②空气是怎么进到泡泡里的?
③能用嘴巴把空气吹进去吗?为什么不能用嘴直接接触泡泡液?
教师小结:泡泡液是不能用嘴直接接触的,因为不卫生、有毒。

三、好玩的泡泡

3.分组操作。


①试一试把纸筒里的`空气吹到泡泡里。


提示:第一次操作。
②让纸筒里的空气自己跑到泡泡里。


提示:第二次操作。
③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将纸筒里的空气吹到泡泡里的?
④空气为什么会自己跑到泡泡里?
5.小结。


纸筒的一端沾上了肥皂水,然后再把另一端放到水里。这时将纸卷桶向下压,水宝宝们就进入到了纸卷桶里了,使纸卷桶里的空气宝宝受到挤压慢慢上升,然后吹动乐肥皂膜,就吹出了大大的泡泡!

四、总结评价

通过变魔术游戏了解了空气流动会产生压力,通过吹泡泡的游戏又了解了空气受到挤压也会产生压力的科学原理。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试一试,把纸筒一端插到沙子里会不会压出泡泡?

活动反思:

活动的幼儿积极性很高,收获也很多。只是幼儿在做实验中急于想动手操作,没听清老师的注意事项,活动纪律比较混乱。可见幼儿的探索和发现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选择探索活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可直接控制,而应以尊重和支持,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探究活动。所以,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一定的环境来鼓励幼儿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