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范文,优秀且免费的范文站
你的位置: 首页 > 策划书范本

水调歌头教案(水调歌头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5-08-09 22:09:25 | 人围观 | 评论:

《水调歌头》的教学设计(版本一:音韵教学版)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背诵苏轼的这首《明月几时有》,体会其中的情感和哲理。
  2. 掌握部分生字的发音,正确断句。
  3. 想象和描绘中秋夜月的特点。

课前准备:

  • 教师:配乐《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播放完整版《明月几时有》。
  • 学生:预习部分生字的发音,思考相关问题。

课堂流程:

  1. 引词环节
  2. 教师播放音乐并播放视频《明月几时有》,让学生回忆诗句及其含义。教师引导学生从“天上”到“人间”的转变。
  3. 学生回答:我欲何似、又恐、难全(上阙)、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下阙)。

  4. 朗读环节

  5. 教师进行分男女生分上下阙朗读,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教师板书: 上阙:我欲何似,又恐难全 下阙:青天有月来几时
  6. 学生在座位上完成朗读,并思考作者的情感。

  7. 提问环节

  8.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含义:
    • “我欲何似”:“我想当个醉人的人,却总觉缺少了人间的温暖。”
    • “又恐难全”:“又怕连天月都看不见,连人影都难以捉摸。”
    •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作者在心中构思中秋夜的美景,却因现实的局限而感到迷茫。
  9. 学生小组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联系现实。

  10. 拓展环节

  11. 教师结合学生熟悉的文学作品和日常场景,引导他们对《明月几时有》产生新的思考。例如: 风中送我 conquer 热处暑气当心

《水调歌头》的教学设计(版本二:情景教学版)

教学目标:

  1. 在情境中感受中秋夜月的美丽,理解诗中的情感。
  2.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理解苏轼深藏内心的情感变化。

课前准备:

  • 教师:配乐《春江花月夜》(背景音乐),播放完整版《明月几时有》,设计中秋夜景的幻灯片或视频。
  • 学生:预习部分生字,记录下课堂中的疑问。

课堂流程:

  1. 引词环节
  2. 教师播放音乐和视频《中秋夜景》,引导学生感受中秋夜的静谧与美好,联系《明月几时有》。
  3. 学生回答:中秋月圆人不圆,我想种个花儿种个花儿。

  4. 情景教学环节

  5. 教师设计一个“月亮故事”的情境,让学生在脑海中描绘中秋夜的月光、影子和人的情感: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 (学生描述:月圆人离难眠,我又想种个花儿。)

  6. 朗读环节

  7. 教师带领学生朗诵《明月几时有》,强调语言的韵律感和情感的起伏: 上阙:我欲何似、又恐难全 下阙:青天有月来几时

  8. 提问环节

  9.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中秋夜景,结合自己的感受,总结作者的情感变化。
  10. 学生思考:作者面对现实的局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内心的真实情感。

  11. 拓展环节

  12. 教师设计一个“月亮故事”活动:学生用画笔或文字描绘自己与月夜的故事,分享给全班同学。

作业:

  1. 写一篇类似《明月几时有》的诗歌或短文。
  2. 尝试将《明月几时有》与自己生活中的中秋节联系起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师批注:

《水调歌头》通过一个优美的旋律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苏轼面对失意和现实困境时的豁达和乐观。这首词不仅仅是对中秋夜景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学的深刻诠释。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课堂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深情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