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范文,优秀且免费的范文站
你的位置: 首页 > 策划书范本

三年级下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夜书所见教学视频)

2025-08-07 08:08:39 | 人围观 | 评论:

三年级下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夜书所见》的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情感体验:回忆家乡兄弟的友情,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2. 理解复杂字词:指导学生熟记生字,理解古诗中的易懂和难懂字。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 - 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 让他们谈谈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的理解和记忆。

2、板书解题。 - 板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解释: - “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 -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 配乐帮助学生熟悉诗歌的形式和节奏。 - 学生自读,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和形式。

2、自读全诗。 - 分组自读,并思考: - “登高”“送寒声”等动作带来的感受; - 这些画面与诗中“思乡”“思念兄弟”的情感相呼应。

3、指读全诗。 - 独立指读并思考诗句中的细节含义,例如“知有儿童挑促织”这样的画面描写。

4、思考: 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四人小组朗读。 - 活动要求: - 六组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朗读全诗。 - 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理解的情况,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

2、指读诗句。 - 指名学生分别指代诗中的每一句,引导他们理解每句的情感和画面。 - 学生自行解释诗句的深层含义。

3、教师讲解分析。 - 逐句分析: - “萧萧/梧叶”: - 童年的回忆中看到的梧桐树上飘落的沙沙声,营造出一种熟悉但略感陌生的氛围。 - “知有儿童/挑促织”,说明作者可能在乡间看到一个孩子正在 picking 绮(编织竹席)。 - “深夜/篱落/一灯明”: - 童年的回忆中看到深夜的篱笆上升起的一盏明灯,与诗中的思乡之情产生共鸣。


四、拓展想象,激发创作灵感

1、学生发挥想象力。 - 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喜欢的书籍内容来想象这首诗的情景。 - 可以问:“你知道你在哪看过类似的图片吗?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吗?”

2、分享和讨论。 - 学生分享自己构思的情景,并与同学共同探讨如何描绘这样的画面。


五、板书设计:

晚安,夜读书

教学目标:
1. 探索诗中的意境美;
2. 提高古诗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3.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语言的习惯。


以上为三年级下册《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示例,结合了查找资料、板题解题、品读诗句等教学环节,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和欣赏技巧。

三年级下册《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分析与思考

一、教学背景

  1. 教材分析
    《夜书所见》是人教版语文五册中第九课,涉及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描写秋天的诗篇。本课通过学习这首诗,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感受热爱家乡的怀旧之情。

  2. 教学目标

  3. 学习本课生字“知”、“客”,理解诗句的意思。
  4. 了解注释的作用,运用注释读出诗歌中的意境或感情。
  5.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习兴趣。

  6. 教学重难点

  7. 灵活运用注释理解诗句的意义。
  8. 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来回,提高学生的 comprehension and application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

  1. 导入环节(40分钟)
  2. 回温古诗《回乡偶书》,引入“思乡”之情。
  3. 引出新课,明确学习目标。

  4. 读准字、理解句式

  5. 针对生字“知”、“客”,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其意义,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表达。
  6. 重点指导注释的运用,帮助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7. 读诗过程与情感表达

  8. 较快地进行朗读和背诵,激发学生的兴趣。
  9. 加强诗歌中的隐喻意象,如“捉蟋蟀”、“知其乡亲”,突出思乡之情的氛围。

  10. 拓展环节(50分钟)

  11. 提升学生的学习层次,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图片、音频等)。
  12. 引导小组合作和诗歌创作,增强课堂互动性。

三、教学反思

  1. 不足之处
  2. 部分环节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
  3. 团队协作的力度不够强,学生参与度不高。
  4. 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多样化的体验形式。

  5. 改进方向

  6. 加强互动性,如小组讨论、诗歌创作活动。
  7. 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手指操等手段加深理解。
  8. 优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提供多样化的感官体验。

  9. 未来计划

  10. 在教学中增加更多实践活动和音乐体验,提升学生的听觉理解和情感表达能力。
  11. 增加小组合作的时间,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12. 完善教师指导,确保每个环节的深入性和有效性。

四、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该教学设计的优点和改进方向。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资源使用和教学方法,力求优化课堂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1. 学习古诗:掌握方法与技巧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至关重要。通过解题、了解作者以及理解诗义,学生可以逐步掌握古诗的基本技能。

首先,我们学习如何解古诗题。这意味着通过朗读诗句来理解其意思,这不仅是积累语言能力的体现,更是掌握古诗方法的基础。

其次,了解诗中的作者及其背景也是学习古诗不可或缺的部分。学生需要与老师或书本交流,获得准确的信息。

最后,明诗义是理解古诗的核心。通过学习词语和句意,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

### 2. 解诗题:从诗到知 在了解作者的过程中,解古诗题成为重要的第一步。学生需要仔细阅读诗句,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1. 学生读诗时,首先要把诗句中的词语理解得明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诗句的意思。

2.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还要尝试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句的意境和情感。这不仅能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记忆并背诵古诗。

### 3. 明诗义:从句与情 了解作者、解诗题后,明古诗义是学习古诗的关键。通过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和句子的意境,我们才能更好地体会诗歌背后的情感和故事。

1. 理解诗句中的词语,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还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在理解了诗句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具体的场景或生活经验来思考诗句的意思。这不仅有助于记忆古诗,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 板书内容:夜书所见 - 八点宋 叶绍翁 柏树阴 - 萝卜萧萧秋风动客情 思乡之情 - 知有儿童挑促织,回忆童年 - 深篱夜深一灯明 ### 板书内容:南宋 叶绍翁 - 柏叶萧萧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思乡之情 - 心上知有儿童挑促织。 回忆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