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范文,优秀且免费的范文站
你的位置: 首页 > 策划书范本

苏轼妙语拒友历史典故_苏轼口头禅

2025-10-31 11:03:39 | 人围观 | 评论:

  1. 《苏轼妙语拒友历史典故》

苏轼的才识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文坛的历史长河。这位不朽的文豪,字子瞻,号东坡生,以其独特的文雅气质,将诗词歌赋完美地诠释在读者面前。他笔下的华彩文章,数不胜及千篇一律,却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然而,苏轼的人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尽管他在仕途上曾走着捷径,在官职上曾游历 unequalled地,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于功名利禄。直到1057年,当仁宗皇帝为子孙选任,苏轼因才智过人而大显身手。他不仅在太子、相儿等职位上展露锋芒,在翰林学士院中担任职于,最终与皇帝达成了达成,成就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苏轼的故事提醒着我们,人才的发展永远需要环境的滋养。就像伯夷为子孙辅佐时,虽然经历风雨却仍心怀天性;正如苏辙因才智过人而展翅高飞,也如同伯夷虽遭遇困境仍能挺身而出。在文学史的长河中,苏轼像一道永恒的风景线,在众多文豪之间留下了自己的独特印记。

苏轼妙语拒友历史典故

一代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人所熟知。其诗词歌赋,水平之高,数量之多,在中国古代文坛上都是屈指可数的。但他的宦海生涯并不顺利,虽然曾官至三品,任过礼部尚书、翰林、皇帝侍读等要职,却更多的是作迁客骚人,一生被放逐的时间远远大于“在庙堂”的时间。虽然仕途坎坷,但他的名气却很大,身后更是千年传颂不衰。

1057年,22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带领下进京赴试,在仁宗皇帝举行的殿试考试中,双双考中进士,名震京师,可谓少年得志。当时的`大文学家、宰相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文章时说:“看他的文章,我的汗都快下来了,再过三十年,就没人知道我了,而只知道他了。”仁宗皇帝更是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儿孙选了两个好宰相。” 苏辙和苏轼兄弟俩都是京官,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任翰林学士丞旨。有一个人同他们是旧交,想求取官职。他在苏辙那边呆了很长时间没有如愿,便满怀希望转到苏轼这边来。他说:“我很想在翰林学士院谋个职,请你帮忙说几句话。”苏轼未置可否,却讲起了故事:“过去,有个穷得叮当响的人去盗墓。棺材里坐着个赤条条的人,他对盗墓者说:我是汉代的杨王孙哪!临死的时候,我嘱咐儿子实行裸葬。所以,没有钱周济你呀!盗墓的又花了好大力气掘开另一座坟,里面的人打扮像国君。死者自我介绍:我是汉文帝。驾崩之前,我留下遗诏叫臣下不要用金玉财宝陪葬。这里连器皿都是陶制的,你能得到什么呢?盗墓者见旁边还有紧紧相连的两座坟,便掘开了左边的那座。死者皮包骨头,眼珠深深地凹在眼眶里。他说:我是伯夷,你没有听说吗?他是饿死在首阳山的,你想想看,饿死的人身上能有分文吗?盗墓的还想挖右边那座坟,伯夷好心相劝:那是我的哥哥叔齐。我这个做弟弟的瘦成这个样子,他还能像个人吗?” 苏轼拿这个故事作比喻:伯夷是苏辙,叔齐是自己;苏辙满足不了你的要求,我苏轼就能满足吗?还是不要张口吧!朋友会意,竟忍不住笑了起来。





相关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