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范文,优秀且免费的范文站
你的位置: 首页 > 策划书范本

个人教学设计_个人教学设计怎样被教师教学用书采用

2025-10-08 12:52:22 | 人围观 | 评论:

个人教学设计:打电话(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多种通话费用方案,并比较其合理性和适用性。 2. 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理的通话费用方案,并进行简单计算,了解不同方案的优缺点。 3. 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步了解通话费用

  1. 情景引入
  2. 出示三条不同的通话费用方案:
    • 方案一:每月固定电话费6元,打电话免费。
    • 方案二:每月固定电话费2元,通话5分钟以内免费,超过部分每分钟收1元。
    • 方案三:每月固定电话费0元,通话时间不限,但每分钟收0.1元。
  3. 问题:哪种方案最合理?为什么?

  4. 小组讨论

  5.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分析各方案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6. 全班交流

  7. 每个小组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三种方案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 方案一:价格低,通话免费,适合经常打电话的人。
    • 方案二:费用较低,但只能打5分钟内的电话,超过部分额外收费。
    • 方案三:免费 unlimited,但每分钟成本较高。
  8. 实际操作

  9. 每位学生用小本子记录自己每月的通话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方案,并计算总花费。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通话费用

  1. 情景引入
  2. 问题:为什么某些人的通话费会比较高?有什么共同特点?

  3. 引导思考

  4. 老师提出:“你们为什么认为方案三更合理?”

    • 学生可能会想到:
    • 方案三在理论上没有上限,但每分钟成本较高。
    • 通话时间有限制时,选择最省钱的方案更实际。
  5. 小组合作

  6. 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将通话费用合理分配到每个人身上?

  7. 分享与反馈

  8. 学生分享各自的想法和策略:

    • 使用数学方法计算每种方案的实际成本。
    • 考虑通话量与费用之间的关系,选择最优方案。
  9. 应用知识

  10. 每位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合理的价格方案,并在班上进行比赛,记录使用方案的人数和平均通话时间。

第三课时:优化通话方式

  1. 情景引入
  2. 问题:“如何让更多的通话更便宜?”

  3. 引导探索

  4. 老师提问:

    • 为什么某些同学选择方案一?
    • 如何避免自己成为“不省钱”的人?
  5. 小组合作与优化

  6. 同学们在小组内探讨最优策略,分享各自的思路:

    • 结合通话时间和人数进行比较,选择最经济的方案。
    • 考虑是否有其他因素需要平衡(如设备费、维护成本等)。
  7. 展示与总结

  8. 学生展示各自优化后的通话费用方案,并说明为什么更合理。
  9.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 成本和通话量的反比关系是关键,选择最优方案能最大限度地省钱。
    • 考虑其他因素(如设备维护、网络费)时,需综合权衡。

作业设计

  1. 观察性练习
  2. 学生观察周围人的通话费用情况,并记录哪些方案最合理,为什么?

  3. 实际应用

  4. 家长或父母帮助孩子计算家庭中的通话费用,选择最合理的方案。

  5. 分享与交流

  6. 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优化建议,老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如何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做出最优决策。他们不仅掌握了打电话的数学规律,还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这些都是重要的教学价值所在。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手工书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进行手工书的设计创作。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问题导学法进行设计操作,并在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提升手工书设计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形成以设计为特色的学习兴趣,了解手工书设计的历史演变过程,增强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珍惜图书馆资源等基本规范,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问题导学法,让学生了解手工书的基本设计要素,掌握基本的制作方法,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手工书的设计创作,提升学生对手工书设计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

手工书的设计过程涉及材料选择、结构规划等多个因素,学生可能会遇到材料多样性、结构复杂性以及时间精力有限等因素,导致设计过程中出现问题,影响整体创作效果。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材料条件下,完成既美观又有意义的手工书设计,是一个需要突破的挑战。


个人教学设计1

导入环节:

通过播放“友谊如水”的视频,营造出一种关于人与人之间深厚情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共鸣感,明确手工书设计的主题——体现人际关系。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手工书的设计要素、基本原理和制作方法,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手工书的设计创作,提升对手工书设计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1. 激情导入
  2. 剧情引入:展示友谊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共鸣感。
  3. 激发学习兴趣,明确主题——“书写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故事”。

  4. 明确目标

  5. 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学生能够理解手工书设计的基本要素、基本方法,并在创作过程中运用这些知识来表达人际关系。

  6. 问题导学

  7. 导入思考:怎样用文字讲述友谊?
  8. 自主探究:了解手工书的设计要素和制作方法,学习一些简单的手工书设计技巧,尝试进行初步的手工书创作。

  9. 师生释疑

  10. 通过教师讲解基本的手工书设计原理和基本方法,学生能够明确目标并开始着手创作。

个人教学设计2

导入环节:

播放《友谊如水》视频,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文字来讲述“友谊”的美好。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手工书的基本要素、基本方法,并通过这些知识进行手工书的设计创作,提升对手工书设计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1. 激情导入
  2. 通过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共鸣感,明确手工书设计的主题——“书写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故事”。

  3. 知识回顾

  4. 分布资料:了解手工书的设计要素、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5. 问题导学

  6. 导入思考:手工书的设计有什么基本要素?如何进行手工书的创作?
  7. 自主探究:结合所学内容,尝试完成一些简单的手工书设计任务,并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8. 教师讲解

  9. 详细讲解手工书的设计方法和原理,学生能够明确目标并开始着手创作。

个人教学设计3

导入环节:

播放“友谊如水”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文字讲述人际关系的美。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手工书的设计要素、基本原理,并通过这些知识进行手工书的设计创作,提升对手工书设计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1. 激情导入
  2. 剧情引入:展示友谊视频片段,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明确主题——“书写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故事”。

  3. 知识回顾

  4. 分布资料:了解手工书的设计要素、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5. 问题导学

  6. 导入思考:手工书设计有什么基本要素?如何进行手工书的创作?
  7. 自主探究:结合所学内容,尝试完成一些简单的手工书设计任务,并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8. 教师讲解

  9. 详细讲解手工书的设计方法和原理,学生能够明确目标并开始着手创作。

个人教学设计4

导入环节:

播放“友谊如水”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文字讲述人际关系的美,并明确学习的手工书设计任务。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手工书的设计要素、基本原理,并通过这些知识进行手工书的设计创作,提升对手工书设计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1. 激情导入
  2. 剧情引入:展示友谊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文字讲述人际关系的美。

  3. 知识回顾

  4. 分布资料:了解手工书的设计要素、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5. 问题导学

  6. 导入思考:手工书设计有什么基本要素?如何进行手工书的创作?
  7. 自主探究:结合所学内容,尝试完成一些简单的手工书设计任务,并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8. 教师讲解

  9. 详细讲解手工书的设计方法和原理,学生能够明确目标并开始着手创作。

个人教学设计5

导入环节:

播放“友谊如水”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文字讲述人际关系的美,并明确学习的手工书设计任务。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手工书的设计要素、基本原理,并通过这些知识进行手工书的设计创作,提升对手工书设计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1. 激情导入
  2. 剧情引入:展示友谊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文字讲述人际关系的美。

  3. 知识回顾

  4. 分布资料:了解手工书的设计要素、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5. 问题导学

  6. 导入思考:手工书设计有什么基本要素?如何进行手工书的创作?
  7. 自主探究:结合所学内容,尝试完成一些简单的手工书设计任务,并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8. 教师讲解

  9. 详细讲解手工书的设计方法和原理,学生能够明确目标并开始着手创作。

个人教学设计6

导入环节:

播放“友谊如水”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文字讲述人际关系的美,并明确学习的手工书设计任务。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手工书的设计要素、基本原理,并通过这些知识进行手工书的设计创作,提升对手工书设计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1. 激情导入
  2. 剧情引入:展示友谊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文字讲述人际关系的美。

  3. 知识回顾

  4. 分布资料:了解手工书的设计要素、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5. 问题导学

  6. 导入思考:手工书设计有什么基本要素?如何进行手工书的创作?
  7. 自主探究:结合所学内容,尝试完成一些简单的手工书设计任务,并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8. 教师讲解

  9. 详细讲解手工书的设计方法和原理,学生能够明确目标并开始着手创作。

个人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正视战争对社会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


学法建议

  1. 认真阅读“前文梗概”:通读文学作品,了解整体情节和主题,并明确文章的核心观点;
  2. 研习文本:分析人物形象的发展历程和情感变化,关注战争中的特殊时刻(如失去亲人的痛苦)以及对人物心理的影响;
  3. 查找索科洛夫的生平信息:了解索科洛夫的历史背景、成就及其在文学上的地位,这有助于理解他的作品如何反映了社会现实。

课时安排

一、导入:通过战争图片引入主题
二、作者简介: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文学成就与故事背景
三、文本研习:索科洛夫失去亲人的情感变化及分析
四、合作探究:睡眠中的泪水与心理反思


个人教学设计13

导入

今天我们将以战争为线索,探索一个伟大的文学作品背后的深刻社会意义。通过阅读《静夜》(Mikhail Sobol's Lest There Be Light),我们不仅能了解战争的残酷,还能感受战后的社会希望与和平的渴望。


作者简介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 ( Mikhail Sobol) 是前苏联作家,生于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经过14年时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这部小说和小说主人公在苏联引起多次争论,但由于它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民族在1912年至1922年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

此外,肖洛霍夫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部(1932),第二部于1959年发表,全书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苏联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过程,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


文本研习

1、失去儿子后“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

(1)明确:经历了许多苦难遭遇。
- 【受伤被俘】 → 父亲的伤害和痛苦;
- 【成功逃亡】 → 成功地从被俘中逃出;
- 【妻女炸死】 → 能否用泪水表达自己对母女的关系,以及母亲的牺牲;
- 【找到儿子】 → 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与孩子的情感;
- 【儿子牺牲(埋藏欢乐)】 → 儿子的最后一天,从别人的手里夺走了希望;
- 【领养孤儿】 → 孩子离开家人,重新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中。

意图分析: 这一点突出了人物经历的痛苦和情感起伏,以及作者对战争中普通人的同情与理解。


2、遇到凡尼亚后“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

(1)明确:同情孩子;
- “我”的热泪 → 对失去父亲的“凡尼亚”感到悲伤或愤怒;
- 身世相同。

意图分析: 这一点通过对比“凡尼亚”的情感与“索科洛夫”的情感,强调了战争中不同个体可能经历的痛苦。


3、凡尼亚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激动和狂喜?

(1)明确:出于亲情、害怕失去父亲,去流浪。
- 强阵自己的幸福;
- 可能是为弥补内心的悲伤与父亲的打击。

意图分析: 这一点体现了战争中不同角色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家庭成员在面对失去亲人时的情感反应。


4、索科洛夫的哪些举动同样让人感动?

(1)明确:由于自己的不幸更能同情别人的不幸,对孤儿的爱;
- 做父亲的幸福;
- 心灵的慰藉与精神的寄托。

意图分析: 这一点突出了人物在面对自身不幸时的感激之情和心理支持,体现了人性中的关爱与安慰。


合作探究

1.“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1)讨论明确:坚强;
- 睡眠中因失去亲人的痛苦,使得自己感到坚强。

意图分析: 这一点通过动态描写,强调睡眠中的坚韧与面对困难时的心理状态。


2.“当被要求帮助时,必须是认真的”

(1)讨论明确:追悔、担忧;
- 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自己可能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或担心。

意图分析: 这一点通过反思自身行为的后果,强调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个人反思

1.通过阅读《静夜》,我深刻体会到战争对社会现实的影响,同时也感受到和平与希望的伟大。

2.索科洛夫的作品不仅记录了战争中的苦难,还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性在悲痛中的温暖与慰藉。

3.在文学作品中,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往往能引发观众的共鸣,这让我更加珍惜学习这些经典作品的机会。


反思总结: 经典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记录故事,更是对人性的深刻反思。通过索科洛夫的创作,我们看到了战争与和平之间永恒的联系,也感受到了 human 的力量与希望。

评析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实施效果

刘兰兰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她通过丰富的情境(如清水县的“四社区”),让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逐渐理解“社区”这一抽象概念,并通过讨论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学习能力。

课后练习与反馈机制

课堂结束后,刘老师布置了调查作业(如“写一个人物群体”),并通过家访、校访等方式进行反馈,体现了评价的有效性。通过调查材料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学生能够将个人的感受融入到具体的社区环境中,形成了更深入的理解。

其他评价方式

除了课堂评价与课后作业,刘老师还通过家长会和家校联系等途径,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为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反思

课后练习与反馈机制

刘老师在课后的调查材料中发现,部分学生对社区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思考。建议增加更多层次性、互动性的调查内容和形式,例如:

  1. 具体化:让学生记录一个具体的事例(如“家里的座位”),并结合社区环境进行反思。
  2. 分享会:将调查结果进行分享,并请同学或家长现场扮演角色,促进互动。
  3. 主题阅读:组织学生阅读与社区相关的书籍或文章,拓宽视野。

评价机制

  1. 形式多样化:除了课堂作业,还可以设计家庭作业(如写一段关于“四社区”的文字),并请家长现场反馈。
  2. 过程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后的反思、分享和展示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个性化的反馈。

其他建议

  1. 家校联系:建立长期的家校沟通机制,定期举办家访会,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2. 家校合作:与家长共同制定评价标准,确保评价公平、公开透明。

总结

刘兰兰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课堂活动丰富、互动性强,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提升了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课后练习的反馈机制也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部分学生对社区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建议增加更多层次性、互动性的调查内容和形式,并注重家校联系。通过这些改进措施,可以进一步提升课堂评价的有效性和全面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好的!以下是三篇不同文章的高质量改写版本:


人物群体

同学们,什么是人物群体呢?它指的是一群人的表现。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些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同学们,我们现在了解了什么是人物群体了,那么在我们的身边都有哪些人物群体呢?

4、请同学们思考并交流。

5、小结:人物群体即一群人的表现。那么写人物群体,不是写一个人,而是写多个的人,而且这些人之间是发生联系的。

写法指导

好的!让我们按照以下三步来思考和写作一个人物群体:

  1. 确定主题
    你最想写哪个人物群体?想一想这个人物群体有何特点?那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写群体中人物的特点呢?

  2. 梳理特征
    (板书:人物)
    (板书:事例)

  3. 突出印象与特点
    (板书:印象最深)
    (板书:特点(如:团结友爱、幽默风趣等)

  4. 文章结构
    主要人物要集中笔力详细刻画,陪衬人物寥寥数笔顺带而过。

妙笔生辉

好的!让我们来看看如何写一个好作文:

  1. 教师出示习作要求:
  2. 播放音乐,学生创作。

  3. 作品展示及评价:(投影)学生作品,并邀请学生朗读习作。

  4. 师生互评。共同修改作品。

  5. 教师习作展示

总结提升

同学们,写作文其实不难,只要你们对身边的人和事有了细致地观察与发现,通过你们对语言的文字组织与推敲,珍视自己对身边事物的认识和独特感受。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篇习作写好的。

加油吧!


希望以上改写版本能满足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