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范文,优秀且免费的范文站
你的位置: 首页 > 策划书范本

调笑令胡马韦应物原文(调笑令胡马译文)

2025-09-22 09:28:41 | 人围观 | 评论:

调笑令·胡马
导引:
韦应物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调笑令·胡马》原文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内容:
唐代: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译文:
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嘶鸣着,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注释:
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境内。跑:同“刨”。嘶:马叫声。

鉴赏:
这首小令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离乡远戍的士卒的孤独和惆怅。作者用清晰的线条、单纯的色调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以及离掉在这奇异雄壮的大自然中的胡马的形象。语言浅直而意蕴深曲。燕支山,即焉支山,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古长城附近。唐代此地与东突厥接壤,是边境。这是此词所涉及的地理环境。从词中首先可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春,风沙扑面;冬,大雪盖地;夏,勃勃生机;秋,天高云淡。胡马就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中。作者描写了一天中马的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望中度过的。词的末句摄下的是,在桔黄的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胡马在天边的草原上的孤寂形象。仿佛它在为岁月有限与草原无限的对比而怅惘。

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处处交织着胡马的情绪。通常看到燕支山下的四季风光:春,风沙扑面;冬,大雪盖地;夏,勃勃生机;秋,天高云淡。然而作者却用细腻的手法描绘了一天中马的生活:它是在与风雪搏斗和期待中度过的。词的末句从对景物的描写中捕捉到:在桔黄的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

胡马的形象被作者以一串孤独的嘶鸣替代了它惯常的自由与洒脱。这表现出一个士兵在战时的孤独,也表现出一个战士在平淡的生活中的孤独:他不因为敌人的进攻而欢呼,因为他没有理由而死于风沙和寒冷;他不因为山中的野草而喜悦,因为他没有家在身边。

词作却未将马与边地联系起来。在对马的拟人化描写中,作者揭示了它象征意义。“远放燕支山下”,“放”字已说明胡马非野马。“放”前着一“远”字,令人遐想,“远放”既给人以辽远的空间感,又让人见出“胡马”并非胡地之马,而是被远远地放到近来的马。这时已使人感到马的象征性。但从进一步的描写中,象征意义就明显了。

在作者的笔下,这匹马并不孤独。它不是在独舞,而是如同在与风雪搏斗、在期望中度过的。这种孤独是既有希望,又有失落的表现。但作者却未能以宏大的视角去表现边地。然而,当他从对景物的描写中捕捉到:在桔黄的浑圆的落日渐渐沉没到地平线下,暮蔼笼罩大地那最易引起乡思离愁的时刻。

胡马的形象被作者用一串孤独的嘶鸣替代了它惯常的自由与洒脱。这表现出一个士兵在战时的孤独,也表现了一个战士在平淡的生活中的孤独:他不因为敌人的进攻而欢呼,因为他没有理由而死于风沙和寒冷;他不因为山中的野草而喜悦,因为他没有家在身边。

所以作者把马当作人来写。若将马看作是戍卒的象征,则合情合理了。“迷路”是戍卒的感觉,与“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意近,而春秋代序,年复一年,在塞外无边风沙中长期戍守正是戍边战士的生活。

此词用准确精炼的词语,含蓄曲折地表现了马的情绪,即戍边战士的情思。作者将马的孤独与对远方敌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在叙述中表现出作者深沉的情感和严酷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