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范文,优秀且免费的范文站
你的位置: 首页 > 策划书范本

移居其二阅读答案(移居其二表达了什么乐趣)

2025-09-04 11:48:06 | 人围观 | 评论:

移居二首其二阅读答案1

移居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此理:这种生活乐趣。将:岂。②纪:经营。

1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作者所处的年代看,本诗不是一首律诗。

B.“相思则披衣”句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

C.“言笑无厌时”句写与家人谈笑从无厌倦。

D.“无为忽去兹”表达作者对此生活的喜爱。

13.以下对本诗风格的评价贴切的一项是

A.慷概豪迈 B.清丽朦胧

C.平淡自然 D.清淡空灵

14.结合整首作品,评析“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两句的作用。

答案:

12.C

13.C

14.此句通过“衣食当须纪”,既是对前面的赋新诗中的“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的生活乐趣的延续,也是对其趣味的深化。诗作前面写到的赋诗之乐、饮消之乐以及朋友相与之乐都是当时士大夫所追求和享有的生活之乐,而这两句所写的农耕之乐和真诚朴实之乐却是陶渊明作为一个亲近大自然的劳动者所独有的。同时,这两句透露的身份定位也使前面所写的这些生活乐趣都着上了普通劳动者的色彩,深化了作品内容,体现了作者对淳朴自然的生活价值的追求。

13.C

14.此句不仅突出了农耕之乐与朴素生活的宁静美好,更揭示了陶渊明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通过“相思则披衣”,陶渊明展现了与亲朋好友的情谊深厚而自然;同时,“言笑无厌时”则表达了作者以豁达的心境面对人生的无奈和释然。整句将个人情感与社会交往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是对个人生活的深刻描写,也是对社会环境的敏锐观察。这种思想上的统一,使得这首诗在表达人生趣味的同时,也蕴含着深邃的人性思考。

移居二首其二阅读答案2

移居二首①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①陶渊明于义熙元年(405)弃彭泽令返回柴桑里,四年后旧宅遇火。义熙七年迁至南里之南村,是年四十七岁。

15.下列对《移居二首(其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虽无一字刻景物,而风光之清靡高爽,足堪玩赏,诗人登高赋诗,忘却尘网之苦,神情超旷的形象如在目前。

B.“过门更相呼”“相思则披衣”的细节描写,将诗人与邻人间纯朴的情谊写到极致,与杜甫《客至》中“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异曲同工。

C.诗中描写了诗人移居南村后,和邻人融洽相处的生活场景,忙时勤力耕作,闲时随意往来。诗中所体现的人生兴味和自然之理与东晋士族的玄学自然观相同。

D.此诗以登高赋诗发端,以衣食力耕收尾,中间罗列日常交往琐事。诗人以情化理、理入于情,平淡散缓,从容自然的章法与诗意相得益彰。

16.前人评价陶渊明的诗,统归于平淡,但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这首诗从平淡的田园耕作里讨出了人生天然的“乐趣”。试分析本诗与《归去来兮辞》有哪些相同的乐趣。

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与东晋一般贵族士大夫的玄学自然观没什么两样”错误。东晋士族优游山水之风颇盛,但其游山玩水之乐,大多不过是无所事事、自命风雅而已,他们在诗中所寄托的玄理,看似高深莫测,其实只是空虚放浪的寄生哲学而已。陶渊明的自然之趣是脱离虚伪污浊的尘网,将田园当作返璞归顺乐土;他诗中所寄托的玄理,是在与淳朴勤劳的农夫交往中和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后悟出的人生真谛,其中包涵着丰富的生活情趣。

16.【答案】①登高赋诗之乐(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②与邻里相交之乐(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③披衣而起之乐(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①其哲理:此诗通过“过门更相呼”,表现了作者对 neighbors深厚的友情,“相思则披衣”展现了与亲朋相处的欢乐氛围。

②其乐:诗人以自然的田园生活为乐,通过“赋新诗”展现了他的诗歌创作能力。“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和淡泊名利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