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范文,优秀且免费的范文站
你的位置: 首页 > 策划书范本

苏轼《题西林壁》教案(《题西林壁》的教案)

2025-09-03 12:47:14 | 人围观 | 评论:

苏轼《题西林壁》教案

苏轼《题西林壁》是一首四行五句的小诗,是小学阶段唯一一首哲理诗,也是四年级下学期的一首哲理诗。这篇文章旨在通过欣赏这首诗,感受其在观察庐山时因地点和角度的不同而看到的景象的差异,从而体会诗人借物言理的情感。

教学目标:

1. 会写一个字。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2. 体会诗人在庐山观察时所看到的现象不同,理解诗句的意思以及感受诗人的内心情感,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3. 理解苏轼这首诗借物言理的情感,体会其深刻的人生哲理。
4.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庐山的景观,感受不同角度看到的景象不同,理解诗句的意义和情感。
5. 难点是体会这首诗蕴含的人生哲理,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时拍摄的视频或图片资料,丰富课堂内容。
教法:阅读感悟法
学法:小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方式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诗《题西林壁》,大家齐背。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介绍了两个内容,分别是:"西林无几日,东家何所学。(注:这是苏轼在作诗时的感慨和对故乡人的思念);且人留恋此山青。"2.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欣赏庐山风光,感受人生哲理。

第二部分(主体学习):1. 在前两句诗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讲解。前两句诗是苏轼在作诗时的感慨和对故乡人的思念。这让我联想到诗人借物言理的思想方法,在观察庐山时,看到不同的景象,感受到不同的人生哲理。

2. 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留恋以及对山中的景色的欣赏与思考。通过读这首诗,我能够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态度,并且从中感悟出一些人生哲理。

第三部分(拓展应用):1. 课后让学生们在小组中分工合作,分别观察庐山的不同角度(如横看、侧看、远看、近看),感受不同视角下的庐山景观差异,并思考这些不同景象带来的人生启示。

2. 在互动环节中设计一个角色转换的游戏,让同学们扮演苏轼,通过扮演的过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一活动不仅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也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部分(总结提升):1. 教师总结:今天我游走在庐山中,欣赏着这座雄伟壮丽的城市风光,心情舒畅自在,感觉自己找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生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并结合个人体验阐述对庐山美景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第五部分(作业):1. 拓展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态度与人生哲理,写出一篇完整的读书报告。
2. 根据古诗创作一个小故事,结合庐山风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六部分(下课):完成综合练习作业,如连线题等,巩固所学内容;并布置回家的阅读任务,以促进课外学习。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古诗不仅能够传达严格的语言结构和韵律,更能引发深刻的思考。苏轼这首《题西林壁》,不仅是对学生品读能力的考验,更是对人生哲理的一次诠释,这种“物是人非”的现象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与人生哲学。